精神分析心理模型
作者:[美]伊丽莎白·L.奥金克洛斯(Elizabeth L.Auchincloss) 著; 钱秭澍 译
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9.6
页数:254
定价:69.00 元
ISBN-13:9787115510723
ISBN-10:7115510725 
去豆瓣看看    第 一部分 基础内容 / 001
  第 1 章 概述:为心理生活建立模型 / 003
  什么是精神分析 / 005
  什么是模型 / 005
  我们为什么需要心理模型 / 009
  在脑科学的时代构建心理模型 / 011
  实践中的精神分析心理模型 / 015
  第 2 章 精神分析心理模型的起源 / 016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决定论的兴起 / 017
  神经科学、神经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的出现 / 02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027
  无意识的“新心理学”:精神分析 / 038
  精神分析心理模型
  第 3 章 动力性无意识的演变 / 040
  精神分析心理模型中的无意识 / 041
  对有意识心理的早期探究 / 044
  无意识:从笛卡尔到弗洛伊德 / 047
  无意识心理过程与当代学院心理学 / 054
  关于无意识的争论:自知与自欺 / 059
  第 4 章 精神分析心理模型的核心维度 / 061
  心理运作的关键领域 / 062
  四种基本的精神分析心理模型 / 069
  跨越四种模型的核心维度 / 072
  第二部分 地形学模型 / 075
  第 5 章 心理地形图 / 077
  心理地形图:心理的三层领域 / 078
  动机 / 079
  结构 / 过程 / 081
  发展 / 083
  地形学模型能帮助我们理解什么 / 085
  地形学模型对神经症概念的解释 / 088
  从地形学模型发展出心理动力学治疗 / 093
  意识的本质和功能 / 095
  本章总结与核心维度表 / 098
  第 6 章 梦的世界 / 101
  地形学模型、动力性无意识以及梦的精神分析理论 / 102
  梦在当代心理动力学治疗中的用处 / 106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 108
  梦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与神经科学 / 110
  探索梦的意义 / 112
  本章总结和核心维度表 / 113
  第 7 章 俄狄浦斯情结 / 116
  弗洛伊德的理论:术语和概念 / 118
  俄狄浦斯情结对地形学模型的贡献 / 122
  俄狄浦斯情结的新进展 / 124
  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性 / 131
  俄狄浦斯情结以及叙述和幻想的重要性 / 132
  修改地形学模型: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模型 / 134
  本章总结与核心维度表 / 135
  第三部分 结构模型 / 139
  第 8 章 新装置、新概念:自我 / 141
  导致地形学模型被修改的问题 / 142
  伴随着地形学模型的倒塌,无意识的概念扩展了 / 144
  自我 / 145
  自我对结构模型的贡献 / 149
  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家 / 150
  精神分析心理模型
  结构模型与普通心理学之间的交汇点 / 152
  本章总结与核心维度表 / 154
  第 9 章 本我和超我 / 157
  本我 / 158
  超我 / 171
  本章总结与核心维度表 / 178
  第 10 章 冲突与折中 / 181
  位于冲突中的心理 / 182
  调解冲突与折中形成 / 183
  运作着的冲突和折中:一个例子 / 190
  冲突和折中对结构模型的贡献 / 192
  本章总结与核心维度表 / 197
  第四部分 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 / 201
  第 11 章 客体关系理论 / 203
  客体关系理论:术语和概念 / 204
  客体关系理论与地形学和结构模型 / 205
  客体关系理论的诞生 / 207
  客体关系理论和成人心理病理学 / 220
  奥托·科恩伯格:整合客体关系理论与结构模型 / 222
  客体关系理论和心理动力学治疗 / 226
  本章总结与核心维度表 / 228
  第 12 章 自体心理学 / 231
  自体与自体的发展 / 232
  科胡特的成人心理障碍理论:自体障碍 / 234
  科胡特的心理治疗作用理论:调动自体客体移情 / 235
  对比自体心理学、结构模型以及客体关系理论 / 236
  自恋型人格障碍:科胡特与科恩伯格 / 238
  自体心理学对心理动力学治疗的影响 / 240
  自体的其他概念: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家们的贡献 / 241
  对自体的研究:普通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贡献 / 244
  精神分析心理模型中的自体 / 245
  本章总结与核心维度表 / 246
  第五部分 整合与应用 / 249
  第 13 章 朝向整合的精神分析心理模型 / 251
  真的有统一的精神分析心理模型吗 / 252
  为什么不同的模型是有用的、重要的 / 255
  生物学心理模型的重要性 / 258
  整合的风险:给精神分析师们的提醒 / 259
  总结 / 261
  伊丽莎白·L. 奥金克洛斯,医学博士,是心理动力学医疗机构的教育副zhu席,德威特·华莱士学者,纽约康奈尔大学味儿医学院精神病学系临床精神病学教授。她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精神分析培训与研究中心的副主管和培训督导分析师。
  学习精神分析,难的在于其体系繁杂而难以理清,即使明白了有几个体系,但是各体系之间也相互孤立,难以整体理解与应用。心理模型从精神分析创立之初的心理模型开始,一直梳理到自体心理学,各个主要学派所对应的理论重点与各自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都做了清晰的呈现。类思维导图的表格,更是结构化地将此予以明晰。《精神分析心理模型》呈现出:精神分析心理模型与以脑为基础的观点是一致的;精神分析心理模型与文化性精神治疗是一致的;精神分析心理模型与其他有名的心理模型是一致的,包括认知模型;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方式呈现精神分析心理模型,从而允许心理学从业者使用一些彼此竞争的模型中各自的方面;精神分析心理模型的基本原理是被实证证据支持的。
  对于学习精神分析的心理学学生与心理学爱好者,对于以精神分析流派思想为主要工作思路的心理学工作者,这是一本简约掌握精神分析整体结构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