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制兴衰四百年——魏晋南北朝的通货膨胀与紧缩
作者:陈彦良 著
出版:格致出版社 2019.8
丛书:经济史与思想史丛书
页数:207
定价:69.00 元
ISBN-13:9787543230156
ISBN-10:7543230151 
去豆瓣看看    推荐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回顾与检讨:中古货币史研究范式与论争
  二、既有文献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三、往昔研究存在的其他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第二章 汉、魏之交货币崩溃与自然经济的展开
  一、两汉币制与汉末货币崩溃二、通货不足与曹魏的货币政策
  三、曹魏实物租税与屯田政策
  四、考古数据呈现的曹魏货币问题
  五、结论
  第三章 蜀汉、孙吴的货币发行及问题
  一、蜀汉“直百五铢”“太平百钱”“直百”的发行
  二、“蜀五铢”与“直一”
  三、孙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的发行 
  四、孙吴“大泉”钱的轻贱化
  五、考古所见孙吴货币的膨胀与紧缩
  六、孙吴通货不足的其他考古证据
  七、孙吴内政与货币的关联性
  八、结论:蜀、吴币制之比较及其涵义
  第四章 两晋不铸币政策与长期通货紧缩兼论鲁褒《钱神论》
  一、史籍所载西晋不铸币政策
  二、考古所见西晋钱币使用情况
  三、〈钱神论〉反映的货币问题
  四、钱重物轻格局下的西晋吏治政风 
  五、东晋延续不铸币政策
  六、东晋末桓玄的“废钱”主张与意义
  七、东晋通货不足的考古证据
  八、结论:两晋货币史的再认识
  第五章 刘宋币制变革与论争:从“新旧相克”到“废新用旧”的通货危机
  一、刘宋初期恢复铸币:元嘉四铢的发行及其问题
  二、新、旧相克
  三、从出土数据看刘宋通货紧缩
  四、再一次失败:孝武帝刘骏“孝建四铢”
  五、沈庆之开放私铸之议
  六、澄清一个货币史的误解
  七、永光、景和的币制:二铢钱的发行和开放私铸的后果
  八、刘宋废帝和西汉文帝“放铸”制度的比较
  九、结论
  第六章 南朝萧齐的通货紧缩
  一、萧齐初期的通货紧缩
  二、通货紧缩下的货币政策讨论
  三、孔觊“大兴镕铸”的主张
  四、萧齐通货紧缩的其他证据
  五、通货不足情况下的财政经济问题
  六、结论
  第七章 梁、陈币制变动和通缩通胀铁钱与「短陌」的形成及意义新探
  一、萧梁初期的货币形势:天监五铢与公式女钱
  二、铁钱的发行与“膨胀性扰动”
  三、萧梁铁钱与“短陌”制的历史意义
  四、梁武帝的失政与大同以后的社会危机
  五、梁武币制失败的原因
  六、萧梁晚期的货币纷扰:太清丰乐、两柱、鹅眼与五铢细钱
  七、货币扰动下的社会经济
  八、余波:梁末、陈朝的货币演变
  九、结论
  第八章 北朝的实物经济、通货紧缩与货币扰动
  一、北朝模式的奠定:十六国时期北方的货币情势
  二、北魏的长期通缩与后期的货币扰动
  三、北齐的通货紧缩与货币扰动
  四、北周的货币扰动与通货紧缩
  五、结论:货币紧缩与膨胀的双重肆虐
  第九章 隋五铢与唐通宝体制的形成
  一、隋五铢的发行
  二、“和以锡镴”及“诸王铸币”制度
  三、隋五铢失败因素的总结
  四、“开元通宝”的发行与唐前期货币问题
  五、官僚体系内部因素的探析
  六、结论
  第十章 结论:长期通货紧缩格局下更迭发生膨胀性扰动的社会经济
  一、经济史分期与魏晋南北朝货币问题
  二、魏晋南北朝货币演变概观考古和文献资料的佐证
  三、魏晋南北朝货币史的两个悖论
  四、总结
  附录 相关概念的澄清:货币理论与货币史
  一、货币的主要功能:流动性
  二、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四、通膨与通缩的形成和作用
  五、货币政策的“外生”影响与市场结构的“内生”影响
  六、非对称性、最适货币区、货币需求及其他
  附表与附图
  附表一  洛阳、南京地区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墓葬出土钱币表
  附图一  洛阳、南京地区东汉迄五代墓葬平均出土钱币数量统计
  附表二  文献所载魏晋南北朝铸钱简表
  附表三  考古发现文献所未载魏晋南北朝铸币简表
  附表四  文献所载魏晋南北朝钱币盗铸与破坏事状简表
  参考文献
  陈彦良,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现任教于台湾东华大学历史系,主要讲授中国经济史与中国古代史,研究范围集中于战国秦汉史与货币史。
  本书是一部关于魏晋南北朝货币史的全新力作。本书围绕着如何评价魏晋南北朝的货币经济发展状况这一核心,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古资料,以时代为线索,系统阐述了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时期,以通货紧缩为基本时代特征,而通货膨胀同时肆虐的时代特征,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剖析。具体而言,由于当时战乱割据,经济凋敝,政府财政上面临巨大压力,各朝政府在进行货币改革时首先考虑的并不是稳定国内经济,而是尽可能地汲取社会资源。因而这一历史时期,各朝发行的货币大多为溢价的劣币,即便偶有铸造精良的货币,之后也因吏治败坏而发生轻劣化的情况。同时这一时期私人伪铸货币也十分猖獗,而这一伪铸货币的风气,也与朝廷放任权贵私铸货币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信用彻底败坏,民间一方面失去了货币使用偏好,转向以物易物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格雷欣法则驱使下,将相对精良的古币退出交易,进一步加剧了货币信用的崩解。本书从币值波动这一小处着眼,反映了风雨飘摇的时代特征,生动展现了统治者的贪婪、普通百姓的痛苦、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告和食利集团的冥顽不化,描绘了一幅长达四百余年的乱世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