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洛阳城南的居民与居住环境
作者:王静 著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11
丛书:河洛文化文库
页数:332
定价:88.00 元
ISBN-13:9787520154994
ISBN-10:7520154998 
去豆瓣看看    绪论001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其学术意义002
  二 学术史回顾与问题的提出006
  三 可以利用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010
  四 研究方法与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理解015
  第一章 北魏洛阳城的变迁及其城南的拓展019
  第一节 北魏洛阳城变迁大略019
  一 西周至西汉时期019
  二 东汉时期022
  三 魏晋时期026
  四 北魏时期029
  第二节 北魏洛阳城南的拓展036
  一 北魏洛阳城的自然环境036
  二 北魏以前洛阳城南居民与环境的演变044
  三 北魏洛阳城南的拓展及基础046
  小结052
  第二章 北魏洛阳城南的居民055
  第一节 北魏洛阳城居民的基本情况055
  一 内城居民:以皇室和六宫为主056
  二 城东居民:以汉族官僚和一般士庶为主064
  三 城南居民:以四夷降附人员为主070
  四 城西居民:以皇宗贵族为主078
  五 城北居民:以羽林、虎贲为主084
  第二节 城南居民的主要来源086
  一 南朝归顺人士086
  二 西域来洛人员101
  三 北夷归诚者106
  四 东夷来附者108
  第三节 城南居民的构成110
  一 民族构成111
  二 宗教构成115
  三 职业和社会身份构成123
  小结130
  第三章 城南居民的居住环境(一):洛水北岸133
  第一节 洛水北岸的居民133
  一 王肃奔洛和在延贤里的生活134
  二 皇室元雍、元怀追求的“当世富贵”137
  三 各阶层女性群像143
  四 元恭、冯亮等寺院寓居者148
  五 儒生荀子文城东受教150
  第二节 居民的居住环境151
  一 古亳坂之微高地152
  二 街道及里坊153
  三 “堰洛通漕”水利工程159
  四 崇礼场所169
  五 佛教场所183
  六 道教场所200
  小结204
  第四章 城南居民的居住环境(二):洛水南岸207
  第一节 洛水南岸的居民208
  一 “近伊洛二水,任其习御”的吴人208
  二 秋来春去的北夷“雁臣”212
  三 “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的西夷人214
  四 南阳公主和寿阳公主居住归正里217
  五 洛阳城的西夷嫠面风俗219
  六 西域高昌国的“昆人”221
  第二节 居民的居住环境222
  一 伊洛夹河滩223
  二 中央御道与永桥224
  三 里坊231
  四 市场248
  五 佛教场所254
  六 圜丘256
  小结259
  第五章 城南居住环境的总体特征与环境意象263
  第一节 居住空间的分异与格局264
  一 洛水北岸:传统礼制文化区264
  二 洛水南岸:四夷聚居区269
  三 择高而居与城南空地275
  第二节 政治区域与经济区域的日常278
  一 洛水北岸:佛教寺院栉比279
  二 洛水南岸:经济文化区283
  三 政治底色:“以夏变夷”287
  第三节 “国阳胜地”与“四夷所居”的空间意义290
  一 “国阳胜地”的提出及其阐释290
  二 如何看待“四夷居城南”292
  第四节 居住环境的文化意象298
  一 洛水之滨与常景的《洛汭颂》298
  二 萧宝夤等耻居城南301
  三 萧赞及其《听钟歌》303
  小结305
  参考文献308
  图表目录
  图1 北魏洛阳城南示意003
  图1-1 洛阳古代都城形势020
  图1-2 汉魏洛阳城早期城址沿革示意021
  图1-3 东汉洛阳城平面示意023
  图1-4 曹魏、西晋洛阳城复原示意027
  图1-5 北魏洛阳城里坊示意030
  图1-6 魏晋金墉城复原示意032
  图1-7 洛阳周围自然环境示意036
  图2-1 北魏洛阳城南洛汭里和洛滨里方位示意093
  图3-1 北魏洛阳城水利工程分布示意161
  图3-2 北魏洛阳城各城区水系分布示意167
  表2-1 北魏洛阳时代四夷诸国朝贡一览109
  表3-1 汉魏洛阳故城水利工程修建一览159
  王静,女,1979年生,河南省洛阳市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生,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城市地理、洛阳学等研究。
  汉魏洛阳故城的城南开发,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直到北魏迁都洛阳后才基本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城南居民的来源与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北魏洛阳城南的居民,无论从来源的广度或构成的复杂度,都是十分突出的,且居住环境亦由洛水北岸拓展到南岸,这显然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进步体现。尽管这种变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使然,从中仍能发现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即居民和居住环境的动态演变过程。也就是说,居民的来源与构成呈现多元复杂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又牵动着城市居住环境的利用改造亦显现与之相适应的运动轨迹,二者相互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