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解读 
  一、作者及成书过程 /003 
  (一)源远流长的世系 /003 
  (二)壮游、奉使与扈从 /006 
  (三)“李陵之祸”与发愤著史 /015 
  (四)《史记》的注释及版本 /021 
  二、《史记》的概况 /028 
  (一)体例及结构 /028 
  (二)《史记》的写作目的 /036 
  (三)《史记》的思想 /045 
  (四)《史记》的文学成就 /066 
  三、《史记》的影响 /088 
  《汉书》解读 
  一、作者及成书过程 /099 
  (一)任侠与尚儒的家风 /099 
  (二)由私撰到官修 /104 
  (三)白虎观会议、大漠从军及窦氏之狱 /107 
  (四)《汉书》的注释及版本 /114前四史解读 
  二、《汉书》的概况 /118 
  (一)《汉书》的体例 /118 
  (二)《汉书》的内容 /124 
  (三)理性、民本思想与正统观念 /142 
  (四)不朽文章骨,长垂山水清 /154 
  三、《汉书》的影响 /167 
  《后汉书》解读 
  一、作者及成书情况 /175 
  (一)世代为官 /175 
  (二)恃才傲物与宣城之贬 /177 
  (三)谋逆之诛 /181 
  (四)《后汉书》的补作、注释及版本 /184 
  二、《后汉书》的概况 /188 
  (一)《后汉书》的结构及体例特点 /188 
  (二)正一代之得失 /205 
  (三)贵德义与薄公卿 /229 
  (四)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248 
  三、《后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260 
  《三国志》解读 
  一、作者及成书过程 /267 
  (一)陈寿与《三国志》的著述 /267 
  (二)《三国志》的注释及版本 /272 
  二、《三国志》内容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75 
  (一)体例及结构 /275
  (二)《三国志》的思想 /287 
  (三)《三国志》的文笔 /291 
  (四)别具一格的裴松之《三国志注》 /297 
  (五)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 /318 
  三、《三国志》的评价 /326 
  附录 /331 
  论董仲舒与司马迁《史记》著述之关系 /333 
  后汉风谣、清议与士人品格 /347 
  以史证经:章学诚“六经皆史”意义新诠 /358 
  后记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