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控“武汉行动”
导言(1)
一、研究背景(2)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3)
(一)研究方法(3)
(二)研究“标本”(5)
(三)研究过程(7)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8)
章江城之“艾”:武汉市艾滋病防控的历史与成就(11)
一、历史回眸:武汉市艾滋病疫情与防控进程(12)
(一)输入潜伏期(1980—1999年)(12)
查看完整
一、研究背景(2)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3)
(一)研究方法(3)
(二)研究“标本”(5)
(三)研究过程(7)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8)
章江城之“艾”:武汉市艾滋病防控的历史与成就(11)
一、历史回眸:武汉市艾滋病疫情与防控进程(12)
(一)输入潜伏期(1980—1999年)(12)
查看完整
王夏,硕士研究生,1998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从事预防医学和艾滋病防治二十余年。先后承担《WHO-中国武汉娱乐场所100%安全套使用试点项目》、《艾滋病治疗2.0试点项目》、《中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武汉市第三轮、第四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城市示范区项目》等。《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模式的创新和实践》2015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20年入选武汉市享受市政府专项津贴人员。
本书从社会学而非医学的角度,回顾了武汉市自80年代首例本土艾滋病例输入到目前常态化防控低流行态势局面形成的历史特点与防治成效,梳理了武汉市结合地方实际采取的防艾“新套路”、阻艾“新路径”、抗艾“新力量”、抗艾“新疗法”、关艾“总动员”等一系列极具“武汉智慧”的亮点行动,提炼了武汉市抗击艾滋病疫情的“武汉行动”经验与模式,并对新形势下武汉艾滋病防治工作可能遇到的新挑战和未来的可行路径进行展望。总结武汉市艾滋病防控的经验模式,以期使“武汉经验”能为国内艾滋病防控提供可行性样本。
导言(1)
一、研究背景(2)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3)
(一)研究方法(3)
(二)研究“标本”(5)
(三)研究过程(7)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8)
章江城之“艾”:武汉市艾滋病防控的历史与成就(11)
一、历史回眸:武汉市艾滋病疫情与防控进程(12)
(一)输入潜伏期(1980—1999年)(12)
(二)扩散增长期(2000—2013年)(17)
(三)稳定控制期(2014年至今)(23)
二、深度解剖:武汉市艾滋病疫情的现状与特点(28)
(一)武汉市艾滋病疫情的时间和空间分布(28)
(二)武汉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人口社会学特征(29)
(三)武汉市艾滋病疫情传播途径特征(30)
三、成效显著:武汉市艾滋病疫情总体呈现低流行水平(31)
(一)年度报告病例数增幅趋缓(32)
(二)全人群感染率处于低流行水平(32)
(三)抗病毒治疗稳步推进(32)
(四)血液和母婴传播得到有效控制(33)
(五)检测范围持续扩大(34)
(六)综合防治进一步完善(34)
第二章防艾“新套路”:娱乐场所100%推广使用安全套(37)
一、“方兴未艾”:“性服务”产业的兴起与发展(38)
(一)世界“性”产业的发展及其干预措施探索(38)
(二)中国“性”产业发展与艾滋病的传播(41)
二、商业性传播:“流莺”成为艾滋病疫情扩散的“桥梁群体”(43)
(一)身处高危“结构洞”中的暗娼人群(43)
(二)合法性危机:陷入舆论旋涡的武汉黄陂(45)
(三)危机与转机——多方会谈与政府条例的颁发(49)
三、外展干预:娱乐场所试点推广使用安全套(52)
(一)宣传与造势:前期准备与计划制定(52)
(二)多种预防干预措施并行(54)
(三)监测督导与“神秘顾客”(55)
四、采纳“新套路”:国家艾滋病防治的重要策略(56)
(一)试点项目的巨大成效(56)
(二)经验与推广:从100%CUP到100%COVER(60)
(三)问题与挑战:新形势下的经验反思与项目维持(61)
第三章阻艾“新路径”:戒毒药物维持治疗(63)
一、毒品成为艾滋病传播新媒介(64)
(一)相伴相随:毒品与艾滋病(64)
(二)中国的药物滥用与艾滋病传播:过往与当下(66)
(三)武汉之殇:毒品治理与药物戒断(67)
二、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从社区试点到全市推广(68)
(一)抗艾新途径: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引入中国(69)
(二)“橙色饮料”阻断艾滋蔓延:武汉市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从试点到推广
(71)
(三)新探索:武汉市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的脱失问题与相关实践(75)
三、“阻艾有方”:经吸毒途径艾滋病感染率快速下降并维持低水平(78)
(一)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的项目评估(78)
(二)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的社会溢出效应(82)
(三)如何发展: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的相关问题探讨(85)
第四章抗艾“新力量”:社会组织广泛参与(89)
一、“断背情迷”:“MSM”高危性行为加速了艾滋病病毒的传播(90)
(一)危机显现:男同群体患病状况不容小觑(90)
(二)找到“他们”:社会组织参与抗艾刻不容缓(91)
二、抗艾“新力量”:社会组织参与艾防工作(94)
(一)中盖艾滋病项目实践模式的探索(94)
(二)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项目中社会组织广泛参与艾防工作(99)
(三)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运作模式的不断完善(100)
三、注入“新活力”:社会组织参与艾防工作卓有成效(106)
(一)初步探索:社会组织参与中盖项目初显成效(2008—2013年)(107)
(二)持续发力: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项目助力社会组织参与艾防
工作(2010—2013年)(111)
(三)逐步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成效显著(2014年至今)(113)
第五章抗艾“新疗法”:医防结合模式探索(117)
一、探索与反思:从低效困境到系统升级(118)
(一)从零探索:以疾病诊疗为中心的模式(119)
(二)系统升级: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2.0模式”(120)
二、医防结合:双管齐下打出艾滋病防控组合拳(123)
(一)以“医”治艾:抗病毒治疗与个案管理模式的探索(123)
(二)以“防”控艾:非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与男同人群的治艾探索(128)
三、医防结合新模式:艾滋病综合防治的多面化与高效化(131)
(一)医防结合模式下艾滋病防治成效显著(132)
(二)经验与推广:坚持完善医防结合模式与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
(133)
(三)展望与反思:从治疗2.0迈向治疗3.0(135)
第六章关艾“总动员”:志愿服务与宣传教育双管齐下(137)
一、“互联网 HIV”:隐秘而庞大的艾滋病易感人群(138)
(一)网络时代大众的社交特征(138)
(二)网络时代商业性行为人群的社会互动特征(140)
二、“性”成温床:网络时代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143)
(一)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暗娼人群的社会网络结构(143)
(二)互联网时代男同人群成为艾滋病感染者的“主力军”(144)
(三)狼狈为奸的“毒”与“性”(147)
三、抗击武器——宣传教育从“薄弱”到“基本完备”(148)
(一)摸索中前行——宣传教育的早年轶事(149)
(二)宣传教育的新时代征程(151)
四、亮点示范——宣教成果溢满武汉(156)
(一)武汉市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宣教工作成效显著(156)
(二)提高了社会大众的艾滋病防范意识,扩大了防艾宣传的可及性(162)
(三)宣传展望——防艾之路的新方向新实践(164)
第七章“武汉行动”:艾滋病防控的经验与创新(167)
一、武汉市艾滋病防控的政策体系框架(168)
(一)总体理念(169)
(二)重大工程(169)
(三)具体措施(173)
(四)保障体系(174)
二、武汉市艾滋病防控的地方经验(176)
(一)保障制度环境,从利益博弈到集体协同(政府)(176)
(二)建构社会基础,从舆论风口到公众认同(社会)(178)
(三)嵌入亚文化群,从“他们”到“我们”(目标人群)(180)
(四)严守检测预防,从“亡羊补牢”到“未雨绸缪”(指导理念)(182)
三、武汉市艾滋病防控的特色与创新(184)
(一)理念创新:树立了敢为人先、敢于突破的防艾理念,走一条兼具
国家意志与武汉特色的防艾道路(184)
(二)模式创新:娱乐场所100%安全套使用试点项目已成为国家艾滋病
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186)
(三)机制创新:贯彻实行“上下互通,左右互达”的项目实施运作策略
(188)
(四)政策创新:出台了首例地方性防治条例《武汉市艾滋病性病防治
管理条例》(190)
(五)形式创新:尝试运用“互联网 ”防艾的方式进行宣教检测动员(193)
第八章挑战与展望:社会治理新格局下的武汉艾滋病防控走向(197)
一、新形势下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挑战(198)
(一)艾滋病感染者发现难度高(198)
(二)艾滋病大流行的社会风险因素依然存在(200)
(三)低流行地区政府部门对艾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202)
(四)社交新媒体广泛使用增加了综合干预的难度(204)
二、社会治理新格局下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走向:多元共治与协同治理(205)
(一)大力坚持政府在艾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205)
(二)持续提升社会大众对艾滋病防治活动的参与度(206)
(三)积极转变艾滋病感染者自身的观念与认知(206)
(四)正确发挥大众媒体的引导作用(207)
(五)着力形成社会力量协同治理新局面(208)
附录(210)
^ 收 起
一、研究背景(2)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3)
(一)研究方法(3)
(二)研究“标本”(5)
(三)研究过程(7)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8)
章江城之“艾”:武汉市艾滋病防控的历史与成就(11)
一、历史回眸:武汉市艾滋病疫情与防控进程(12)
(一)输入潜伏期(1980—1999年)(12)
(二)扩散增长期(2000—2013年)(17)
(三)稳定控制期(2014年至今)(23)
二、深度解剖:武汉市艾滋病疫情的现状与特点(28)
(一)武汉市艾滋病疫情的时间和空间分布(28)
(二)武汉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人口社会学特征(29)
(三)武汉市艾滋病疫情传播途径特征(30)
三、成效显著:武汉市艾滋病疫情总体呈现低流行水平(31)
(一)年度报告病例数增幅趋缓(32)
(二)全人群感染率处于低流行水平(32)
(三)抗病毒治疗稳步推进(32)
(四)血液和母婴传播得到有效控制(33)
(五)检测范围持续扩大(34)
(六)综合防治进一步完善(34)
第二章防艾“新套路”:娱乐场所100%推广使用安全套(37)
一、“方兴未艾”:“性服务”产业的兴起与发展(38)
(一)世界“性”产业的发展及其干预措施探索(38)
(二)中国“性”产业发展与艾滋病的传播(41)
二、商业性传播:“流莺”成为艾滋病疫情扩散的“桥梁群体”(43)
(一)身处高危“结构洞”中的暗娼人群(43)
(二)合法性危机:陷入舆论旋涡的武汉黄陂(45)
(三)危机与转机——多方会谈与政府条例的颁发(49)
三、外展干预:娱乐场所试点推广使用安全套(52)
(一)宣传与造势:前期准备与计划制定(52)
(二)多种预防干预措施并行(54)
(三)监测督导与“神秘顾客”(55)
四、采纳“新套路”:国家艾滋病防治的重要策略(56)
(一)试点项目的巨大成效(56)
(二)经验与推广:从100%CUP到100%COVER(60)
(三)问题与挑战:新形势下的经验反思与项目维持(61)
第三章阻艾“新路径”:戒毒药物维持治疗(63)
一、毒品成为艾滋病传播新媒介(64)
(一)相伴相随:毒品与艾滋病(64)
(二)中国的药物滥用与艾滋病传播:过往与当下(66)
(三)武汉之殇:毒品治理与药物戒断(67)
二、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从社区试点到全市推广(68)
(一)抗艾新途径: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引入中国(69)
(二)“橙色饮料”阻断艾滋蔓延:武汉市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从试点到推广
(71)
(三)新探索:武汉市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的脱失问题与相关实践(75)
三、“阻艾有方”:经吸毒途径艾滋病感染率快速下降并维持低水平(78)
(一)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的项目评估(78)
(二)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的社会溢出效应(82)
(三)如何发展: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的相关问题探讨(85)
第四章抗艾“新力量”:社会组织广泛参与(89)
一、“断背情迷”:“MSM”高危性行为加速了艾滋病病毒的传播(90)
(一)危机显现:男同群体患病状况不容小觑(90)
(二)找到“他们”:社会组织参与抗艾刻不容缓(91)
二、抗艾“新力量”:社会组织参与艾防工作(94)
(一)中盖艾滋病项目实践模式的探索(94)
(二)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项目中社会组织广泛参与艾防工作(99)
(三)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运作模式的不断完善(100)
三、注入“新活力”:社会组织参与艾防工作卓有成效(106)
(一)初步探索:社会组织参与中盖项目初显成效(2008—2013年)(107)
(二)持续发力: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项目助力社会组织参与艾防
工作(2010—2013年)(111)
(三)逐步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成效显著(2014年至今)(113)
第五章抗艾“新疗法”:医防结合模式探索(117)
一、探索与反思:从低效困境到系统升级(118)
(一)从零探索:以疾病诊疗为中心的模式(119)
(二)系统升级: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2.0模式”(120)
二、医防结合:双管齐下打出艾滋病防控组合拳(123)
(一)以“医”治艾:抗病毒治疗与个案管理模式的探索(123)
(二)以“防”控艾:非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与男同人群的治艾探索(128)
三、医防结合新模式:艾滋病综合防治的多面化与高效化(131)
(一)医防结合模式下艾滋病防治成效显著(132)
(二)经验与推广:坚持完善医防结合模式与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
(133)
(三)展望与反思:从治疗2.0迈向治疗3.0(135)
第六章关艾“总动员”:志愿服务与宣传教育双管齐下(137)
一、“互联网 HIV”:隐秘而庞大的艾滋病易感人群(138)
(一)网络时代大众的社交特征(138)
(二)网络时代商业性行为人群的社会互动特征(140)
二、“性”成温床:网络时代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143)
(一)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暗娼人群的社会网络结构(143)
(二)互联网时代男同人群成为艾滋病感染者的“主力军”(144)
(三)狼狈为奸的“毒”与“性”(147)
三、抗击武器——宣传教育从“薄弱”到“基本完备”(148)
(一)摸索中前行——宣传教育的早年轶事(149)
(二)宣传教育的新时代征程(151)
四、亮点示范——宣教成果溢满武汉(156)
(一)武汉市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宣教工作成效显著(156)
(二)提高了社会大众的艾滋病防范意识,扩大了防艾宣传的可及性(162)
(三)宣传展望——防艾之路的新方向新实践(164)
第七章“武汉行动”:艾滋病防控的经验与创新(167)
一、武汉市艾滋病防控的政策体系框架(168)
(一)总体理念(169)
(二)重大工程(169)
(三)具体措施(173)
(四)保障体系(174)
二、武汉市艾滋病防控的地方经验(176)
(一)保障制度环境,从利益博弈到集体协同(政府)(176)
(二)建构社会基础,从舆论风口到公众认同(社会)(178)
(三)嵌入亚文化群,从“他们”到“我们”(目标人群)(180)
(四)严守检测预防,从“亡羊补牢”到“未雨绸缪”(指导理念)(182)
三、武汉市艾滋病防控的特色与创新(184)
(一)理念创新:树立了敢为人先、敢于突破的防艾理念,走一条兼具
国家意志与武汉特色的防艾道路(184)
(二)模式创新:娱乐场所100%安全套使用试点项目已成为国家艾滋病
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186)
(三)机制创新:贯彻实行“上下互通,左右互达”的项目实施运作策略
(188)
(四)政策创新:出台了首例地方性防治条例《武汉市艾滋病性病防治
管理条例》(190)
(五)形式创新:尝试运用“互联网 ”防艾的方式进行宣教检测动员(193)
第八章挑战与展望:社会治理新格局下的武汉艾滋病防控走向(197)
一、新形势下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挑战(198)
(一)艾滋病感染者发现难度高(198)
(二)艾滋病大流行的社会风险因素依然存在(200)
(三)低流行地区政府部门对艾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202)
(四)社交新媒体广泛使用增加了综合干预的难度(204)
二、社会治理新格局下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走向:多元共治与协同治理(205)
(一)大力坚持政府在艾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205)
(二)持续提升社会大众对艾滋病防治活动的参与度(206)
(三)积极转变艾滋病感染者自身的观念与认知(206)
(四)正确发挥大众媒体的引导作用(207)
(五)着力形成社会力量协同治理新局面(208)
附录(210)
^ 收 起
王夏,硕士研究生,1998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从事预防医学和艾滋病防治二十余年。先后承担《WHO-中国武汉娱乐场所100%安全套使用试点项目》、《艾滋病治疗2.0试点项目》、《中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武汉市第三轮、第四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城市示范区项目》等。《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模式的创新和实践》2015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20年入选武汉市享受市政府专项津贴人员。
本书从社会学而非医学的角度,回顾了武汉市自80年代首例本土艾滋病例输入到目前常态化防控低流行态势局面形成的历史特点与防治成效,梳理了武汉市结合地方实际采取的防艾“新套路”、阻艾“新路径”、抗艾“新力量”、抗艾“新疗法”、关艾“总动员”等一系列极具“武汉智慧”的亮点行动,提炼了武汉市抗击艾滋病疫情的“武汉行动”经验与模式,并对新形势下武汉艾滋病防治工作可能遇到的新挑战和未来的可行路径进行展望。总结武汉市艾滋病防控的经验模式,以期使“武汉经验”能为国内艾滋病防控提供可行性样本。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