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中国电影的历史重述与理论建构

中国电影的历史重述与理论建构
作者:万传法 著
出版:文化艺术出版社 2023.12
丛书: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丛书
页数:411
定价:98.00 元
ISBN-13:9787503974649
ISBN-10:7503974648 去豆瓣看看 
00暂无人评价...
目 录内容简介
  中国电影的史学和理论研究在进入新时期之后变得日渐活跃。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内环境的改变,另一方面得益于西方理论的大量涌入。两方面的合力共同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史学研究和理论探讨,一时蔚为大观。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以及理论接受的日益广博,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及研究者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电影对于西方理论的过于倚重,以致深感主体性的丧失以及话语表述自我性的迷失。由此,产生了一个集体性的困惑:如果我们把中国电影的历史及理论作为一种话语表述,那么,离开了西方理论的概念及其逻辑,我们还能否自圆其说?
  如此困惑并不仅限于当下和国内,而是一个历史问题和泛亚现象。著名学者汪琪阐述了这一历史性谜题:“距今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在遭逢殖民侵略、现代化与民主化多重冲击的同时,经历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思想典范转移。在号称‘普世’的科学价值洗礼之下,中国知识分子把两千年来被视为‘国学’的典籍锁进‘中国文史’的小箱子,开始走上一条‘学术现代化’的不归路。”而这一“拥抱普世”的路,却使得中国思想和学术逐渐陷入历史学家***所谓的“双重边缘化”困境。在理论知识上忠实追随西方,不仅使我们在国际学术版图上沦为边缘,对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研究的贡献也颇为有限。
  这一既历史又当下的困惑,迫使许多人文学者开始积极寻求破解之道,而努力的结果,则是一种普遍的“向内的转向”,即在遭遇向外突围的无力及溃败之后的一种主动性向内选择,亦即所谓的“本土化”。那么,何谓“本土化”?汪琪认为:“整体而言,华人社会科学界在讨论‘本土化’时,大多将之视为一种努力或手段,或更贴切地说,‘本土化’是透过自省以使研究贴近心目中的‘本土’的努力、手段或策略。其目的,一方面要使研究彰显本土的语言、社会、文化特质与主体性以服务本土,另一方面也强调要发展理论论述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简言之,‘本土化’主要的意义是将根基放在本土,而不再透过西方的出发点、观察视角与关怀主旨来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汪琪的这一定义可谓相当准确,不过在笔者看来,本土化更是一种“手势”,是意在通过对自我主体性的强调、建构或再阐释,以达成与西方的一种对话或对抗,从而走出长期以来被西方理论话语笼罩、覆盖的一种钳制或困境的一种“标示”。
比价列表价格走势

1人想要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