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语电影:特殊历史语境下的文化产物
作者:黄宁 编
出版:光明日报出版社 2024.3
定价:69.00 元
ISBN-13:9787519478315
ISBN-10:7519478319
去豆瓣看看 第一章 华语电影、方言电影与厦语电影 1
1.华语电影概念的提出 2
2.方言拓宽了电影表达空间 11
3.厦语电影的特殊价值 34
第二章 厦语电影勃兴的历史语境 40
1.二战后的社会思潮 40
2.东南亚华人的情感诉求 54
3.作为文化产品的属性 65
4.电影相关人才的准备及提供 75
第三章 厦语电影的叙事选择 89
1.影片主要类型的固化 90
2.叙事内容的来源及意义 107
3.“二次创作”阶段的特点 123
第四章 厦语电影在族群认同中的作用 136
1.东南亚华人族群认同的变迁 136
2.厦语电影的双向心理认同作用 155
第五章 厦语电影消亡的历史必然 172
1.族群选择的结果 173
2.多元文化消费方式涌现 188
3.电影市场的转向 197
第六章 厦语电影研究的现实意义 209
1.厦语电影的研究现状 210
2.“中国故事”当代传播的借鉴 223
参考文献 243
黄宁,厦门理工学院研究生导师,厦门市宣传文化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二级文学创作。中国作协会员,福建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厦门市第十一批拔尖人才。出版多部文学著作,并有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戏剧。曾获省、市多项文艺类奖项。
《厦门语电影:特殊历史语境下的文化产物》中,厦门语电影(厦语电影、厦语片)主要指20世纪中叶以后在香港生产,面向东南亚闽南语族群传播的方言电影类型。这种电影类型最主要的特征即是采用闽南语为对白,故事内容上“古装片”多为传统故事改编,“时装片”则是反映南洋华侨生活故事。作为最具有中国传统本土特性的方言电影之一,厦语片在概念定义、类型内容、唱曲对白、影响作用等方面,都深具当然的本土性。“厦语片”一书就是从此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的论述,尝试对方言电影发展历史中的一环进行补全与重述,从本土化的视角看待厦语片类型,并指出其与中国传统价值属性的紧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