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武术文献选刊(第1辑第3卷)/中华武术典籍珍藏

《忠义拳图稿本》,四册,以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区分。从卷一扉页可知,该书由樊一魁著、乔岗编、山西洪洞荣仪堂书局石印行印制,但扉页处书名为“忠义拳图合编”,与封面略有不同。
卷一先有辅文《武术弁言》《卷头序言》《引言》《拳经总论》,从中可知该书成于1936年;之后为《通背目次》,再后进入正文。卷二辅文仅有《通背势法目次》一篇,似与卷一同期成书。卷三又有《叙》两篇,其中洪洞县知事易懋煊所作序的落款时间为民国十七年(1927年),樊一魁自序的落款时间为民国八年(1919年),不知何故。卷三《叙》后为《武训守正歌十首》《插图散打目次》,之后为正文,但有趣的是,书的后部又出现了《说明散打目次》,衔接散打相关的理论讲解。卷四仅《枪之目次》一篇辅文,不同的是,前三卷目次中标题层级均用“篇”字,而本卷则用“编”字,疑似将“篇”误写为“编”。
该书各卷的正文主体部分,体例结构基本一致,均为图示文注,每页大致讲解一个招式动作,绘有一幅动作演示图,配以少量文字。除此之外,卷一正文前部用较大篇幅的理论性文字进行讲解,卷三后部为文字讲解。
该书作者樊一魁是通背名家,从四卷的整体内容来看,该书所述内容均为通背拳、械的理法与技法,书名“忠义拳”,或可理解为作者的人生追求。
《四式拳图解》,一册,印本,成书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九月。封面处书名“四式拳图解”五字为张学良亲笔题写。据版权页可知,著作人为汉口市国术馆副馆长徐士金,校阅者为杨世英、纪慎吾、刘崇礼、李受多、周春崖、陈瀛洲、林之风、刘文柱,著作情况清晰;版权页另有“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七月再版”“印刷者汉口大新印刷公司”“总发行所武学书局”字样,版本信息翔实明确。
辅文仅存《序》五则、《叙源》、《尾声一》、《尾声二》、《重编四式拳后序》。其中,前两者为前辅文,概述了四式拳“创于宋岳武穆”的渊源和“关于阴阳进退,起落动静,虚实活血强骨舒筋引气,此拳无所不包”的特点。正文内容分为四节,各节的撰写体例一致,即每页从口令、要领两方面入手讲解一个招式动作,并配有一张动作演示图辅助理解,内容设计和编排顺序与练习者学习、掌握招式动作的一般步骤相符。
该书作者徐士金为形意门耿继善的弟子,曾供职于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担任南京第二届国术国考评判员委员,著作除《四式拳图解》外,还有《三才剑学》广为人知。
卷一先有辅文《武术弁言》《卷头序言》《引言》《拳经总论》,从中可知该书成于1936年;之后为《通背目次》,再后进入正文。卷二辅文仅有《通背势法目次》一篇,似与卷一同期成书。卷三又有《叙》两篇,其中洪洞县知事易懋煊所作序的落款时间为民国十七年(1927年),樊一魁自序的落款时间为民国八年(1919年),不知何故。卷三《叙》后为《武训守正歌十首》《插图散打目次》,之后为正文,但有趣的是,书的后部又出现了《说明散打目次》,衔接散打相关的理论讲解。卷四仅《枪之目次》一篇辅文,不同的是,前三卷目次中标题层级均用“篇”字,而本卷则用“编”字,疑似将“篇”误写为“编”。
该书各卷的正文主体部分,体例结构基本一致,均为图示文注,每页大致讲解一个招式动作,绘有一幅动作演示图,配以少量文字。除此之外,卷一正文前部用较大篇幅的理论性文字进行讲解,卷三后部为文字讲解。
该书作者樊一魁是通背名家,从四卷的整体内容来看,该书所述内容均为通背拳、械的理法与技法,书名“忠义拳”,或可理解为作者的人生追求。
《四式拳图解》,一册,印本,成书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九月。封面处书名“四式拳图解”五字为张学良亲笔题写。据版权页可知,著作人为汉口市国术馆副馆长徐士金,校阅者为杨世英、纪慎吾、刘崇礼、李受多、周春崖、陈瀛洲、林之风、刘文柱,著作情况清晰;版权页另有“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七月再版”“印刷者汉口大新印刷公司”“总发行所武学书局”字样,版本信息翔实明确。
辅文仅存《序》五则、《叙源》、《尾声一》、《尾声二》、《重编四式拳后序》。其中,前两者为前辅文,概述了四式拳“创于宋岳武穆”的渊源和“关于阴阳进退,起落动静,虚实活血强骨舒筋引气,此拳无所不包”的特点。正文内容分为四节,各节的撰写体例一致,即每页从口令、要领两方面入手讲解一个招式动作,并配有一张动作演示图辅助理解,内容设计和编排顺序与练习者学习、掌握招式动作的一般步骤相符。
该书作者徐士金为形意门耿继善的弟子,曾供职于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担任南京第二届国术国考评判员委员,著作除《四式拳图解》外,还有《三才剑学》广为人知。
比价列表价格走势
1人想要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