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丛书·近代日记中的公务与私情
作者:郑会欣 著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5.5
页数:356
定价:92.00 元
ISBN-13:9787522814360
ISBN-10:7522814367
去豆瓣看看 自 序/i
一 “焦土抗战”:亲历者笔下的长沙大火/001
1938年11月13日发生的长沙大火是抗战期间一桩令人痛心的惨案,到底谁应对此负责?这场大火与“焦土抗战”政策有什么关系?惨案发生后蒋介石的态度如何?最后被处以极刑的酆悌、文重孚和徐昆是不是替罪羊?新近公布的档案及众多重要当事人的日记和回忆,或许能为这些疑问提供答案。
“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005
纵火焚城/009
事后查办/013
审判及其结论/019
“风声鹤唳下的张皇之举”/025
二 “盗虚名而受实祸”:“强国”还是“大国”/03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跻身四强”,国际地位空前上升,但是中国真的就是强国了吗?表面上看中国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参加了联合国的创立,然而美、英、苏背着当事国签订《雅尔塔协定》,最终让蒋介石认识到“国际交涉无所谓公理与情感,只有实力与利害关系,更无是非可言”。
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034
大国地位的标志/038
形式上的平等/047
“忍气吞声,负重致远”/052
三 党内竞选与派系斗争:亲历者笔下的“六全”大会/057
1945年5月,国民党在战时首都重庆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原计划通过这次大会,达到消除派系斗争、巩固政权、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进而缓解战后经济困境的目的。然而事与愿违,国民党的“六全”大会不但未能达到上述目的,反而进一步加速党内分裂,派系间的斗争更加激烈。
各方角逐:会议召开的背景/060
会前各派系的密谋与活动/067
选举中的风波与争斗/074
“六全”大会的余声/084
四 “惟有妥协”:抗战胜利前后的蒋介石/091
1945年是抗战胜利的一年,蒋介石却心事重重。在对外交往中,面对大国的欺凌,蒋深感力不从心,最终“惟有妥协与谅解之一途”。而在处理内政方面,面对日益猖獗的贪腐,他表面上主张严惩,但在发现他的至亲孔祥熙卷入民国贪腐大案“美金公债舞弊案”“黄金提价泄密案”后,最终却选择息事宁人。
对外政策:“惟有妥协与谅解之一途”/094
惩治贪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107
理想与现实之间/119
五 风暴骤起:大后方的“倒孔”运动/123
抗战爆发后,贪污腐败已成为国民党系统性、体制性的严重问题,而长期主掌国家财政大权,担任财政部部长、中央银行总裁以及中央信托局理事长的孔祥熙更成为举国声讨的对象。
“公不忘私”/126
风暴骤起/132
整肃与清查/137
进退两难/142
再次“倒孔”/146
六 从追随到决裂:陈克文眼中的汪精卫/151
陈克文是追随汪精卫多年的忠实信徒,对汪十分尊重、崇拜甚至极端信仰。当听说汪精卫发表艳电、公开向日本求和时,陈克文不禁感到吃惊、迷惘,亦十分惋惜。直至汪投日行径暴露无遗时,他最终与汪彻底决裂。陈克文的日记完整地记录了汪精卫在他心目中形象改变的历程。
二人交往的缘起/153
抗战爆发前后的汪精卫/155
汪精卫的出走与被刺/159
彻底决裂/165
抗战胜利前后/169
七 “求贤才皆不易”:蒋介石与民国学人/173
近代学人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基本上不问政治,只是研究学术的单纯学者,如王国维、陈寅恪等;虽然对政治有一种关怀,却不愿参与其间,如傅斯年、顾颉刚等;原本是学者,后被当局者拉入政府并委以重要职务,如朱家骅、王世杰、翁文灏等。
蒋介石开始重视与学界的联系/176
战时蒋介石对学人的关注/184
学人的回应/199
关键时刻的抉择/205
最终分道扬镳/212
八 平行线:董浩云与宋子文的交往/217
一个是近代的政治家、外交家,一个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世界船王”,可以说这两个人原本就不是一股道上跑的车,他们怎么会在日后的生活中相知相遇、惺惺相惜?董浩云的日记和回忆可能会为你揭示这个答案。
战后接收/220
维护航权/226
对日索偿/229
购买美船/232
政府赔偿/235
晚年交往/241
九 “窘态毕露”:高级公务员的战时生活/247
王子壮与陈克文是国民政府简任一级的高级公务员,战前薪俸要比一般市民高出数十倍。抗战爆发后,他们随政府西迁,但工资收入却远远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东西挪用,苦不堪言”。
战前高级公务员生活一瞥/250
战时高级公务员的衣食住行/253
平日消遣及娱乐/263
战时公务员生活水平的差异/270
公务员生活水平下降的影响/285
“离心力日强”/290
十 “教授教授,越教越瘦”:战时大后方教授的生活/293
抗战爆发后,众多高校随同政府迁往大后方。大学教授的生活难以维系。而官场上日趋严重的贪污腐败,更促使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当中一部分“变成革命分子”,像闻一多、吴晗、潘光旦等。
战前高校教授的生活状况/295
抗战爆发,高校内迁/299
战时高校教授工资一瞥/303
日记中反映的战时通货膨胀/309
知识分子生活的贫困化/317
分配不公与贪污腐败/325
知识分子的转向/329
十一 “不改币制,如何生活”:从顾颉刚理发说起/333
理发本是个人生活中一件非常平凡琐碎的小事,而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却在日记中不厌其烦地记录了1940~1950年他多次理发的价格,从而为我们提供了战时与战后物价变化的一个生动事例。
郑会欣,历史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高级研究员,历史系教授(兼任)。从事民国档案编辑和民国史研究40余年,在两岸暨港澳地区重要史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代表作有《改革与困扰:三十年代国民政府的尝试》《从投资公司到“官办商行”:中国建设银公司的创立及其经营活动》《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与贸易研究(1937~1945)》《读档阅史:民国政事与家族利益》《董浩云与中国远洋航运》《延续与变革:民国经济史析论》等,并编注《董浩云日记》(上、中、下册)。
要了解一个历史人物,一个直接的办法就是去阅读他的日记,因为日记记载了日记主人的见闻与感悟,许多无法在公文档案和书信中呈现的内心活动,却在其日记中有所透露。有价值的日记更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实践与变革,是非常重要的史料。本书主要利用了陈布雷、王世杰、翁文灏、王子壮、陈克文、唐纵以及竺可桢、顾颉刚、吴宓、郑天挺等近代政学界人士的日记,不仅关注日记主人所涉公务,还注意观察他们的人际关系及日常生活,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