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天传(3版平)新
作者:程中原 著
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2026.1
页数:512
版本:3
定价:128.00 元
ISBN-13:9787800929274
ISBN-10:7800929272
去豆瓣看看 第一章 农家学子 001
塘下小村 001
发蒙 003
进城读书 005
从“水产”到“河海” 007
第二章 五四青年 009
“河海”的教育 009
“自我”的觉醒 011
在五四浪潮中 013
笔锋初试 014
传播马克思主义 016
第三章 找求光明之路 018
留法预备班 018
“松圃”工读 019
赴日本留学 023
探求中的曲折 024
决心“做一个小卒” 028
第四章 投身新文学运动 032
改习文学 032
赴美勤工俭学 039
在柏克利的译事 043
长篇小说《旅途》 045
三幕话剧《青春的梦》 049
第五章 走进共产党的行列 053
从二女师到川东师范 053
主编《南鸿》周刊 057
川师学潮中的搏击 059
别重庆的朋友 061
“我要加入 CP !” 063
职业革命第一站 065
第六章 留学莫斯科 069
到莫斯科去 069
中山大学的学习与纷争 070
“红色教授” 078
反对“立三路线” 082
第七章 在白色恐怖下 087
回国 087
批判“取消派” 089
在“左”倾的歧路上 095
“歌特”的反“左”文章 100
第八章 在红色国土上 106
从上海到瑞金 106
反“罗明路线” 108
挣脱“左”的桎梏 111
“博洛矛盾” 116
毛洛合作 123
战略社论 126
第九章 历史转折 130
“中央队三人团” 130
长征路上的争论 131
遵义会议 134
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139
挑起历史的重担 141
会理会议前后 150
第十章 从会合到分离 154
一、四方面军会师 154
芦花——沙窝——毛儿盖 158
危急时刻 164
找到了落脚点 167
第十一章 大变动的前夜 170
初到陕北 170
成家 173
提出新的战略、策略 174
改变对富农的策略 179
主持瓦窑堡会议 180
东征和西征 184
接待美国记者斯诺 187
指导白区工作 189
联合东北军 195
战胜分裂,实现三大主力会师 202
第十二章 西安事变前后 208
对“蒋”策略的演变 208
确定“逼蒋抗日”方针 215
提出“民主共和国”口号 220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221
西安之行 225
第十三章 跨入新阶段 232
迎接全国抗战的到来 232
国共谈判 238
洛川会议前后 244
反对王明右倾投降主义 254
批判张国焘 260
在六届六中全会上 261
第十四章 主管宣传和干部教育 268
党内职责的变动 268
延安马列学院 272
编著革命史教材和出版马列著作 281
论青年修养和党的建设 286
宣传鼓动提纲和文化工作政策 290
第十五章 整风前后 297
“还账”与“补课” 297
陕北、晋西北调查 302
出发归来 310
总结历史经验 313
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317
第十六章 在东北 320
从延安到哈尔滨 320
宁安蹲点 323
建设战略后方——合江 327
探索经济建设基本方针 341
在辽东省委 347
第十七章 外交十年(上) 361
准备到联合国去 361
就任驻苏大使 365
巡视驻东欧六国使馆 369
关心国内经济建设 372
出席日内瓦会议 378
第十八章 外交十年(下) 385
外交部常务副部长 385
致力外交战线基础建设 389
改进对驻外使馆的领导 391
对国际问题和外交政策的卓越见解 393
第十九章 庐山蒙冤 401
忧虑与沉思 401
山雨欲来 408
七月二十一日的发言 413
被打成“反党集团” 419
第二十章 罢官后的求索 428
下庐山 428
“特约研究员” 429
科学的共鸣 431
思想的波涛 435
第二十一章 南方调查 440
调查的契机:“七千人大会” 440
戴着“帽子”搞调查 443
读列宁著作的批注 447
“集市贸易意见书” 449
“包产到户”笔记 451
第二十二章 再次打击下的理论创造 453
八届十中全会之后 453
所谓“张孙反党集团” 454
提出生产关系两重性理论 456
关于阶级斗争的哲学思考 459
第二十三章 动乱年代 461
风暴袭来 461
二百一十九起“接待” 465
“六十一人案” 466
五百二十三天“监护” 469
疏散肇庆 471
肇庆文稿 475
第二十四章 最后的脚印 484
到无锡落户 484
在重病中 489
冰冷的葬仪 492
历史的回声 494
张闻天生平大事年表 496
初版后记 501
修订再版后记 503
三版后记 505
《张闻天传》是由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的张闻天选集传记编写组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由该组成员程中原撰写。作者力求使此书成为史料翔实、评价公允的信史。在该组领导的指导下,在全组同志的支持下,作者利用八九年时间进行有关张闻天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查阅了大量档案材料,访问了张闻天的众多亲朋、战友、部下、学生,依据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用三年多时间写成此书。陈云同志为本书题写书名。
张闻天(1900—1976) 上海浦东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在一个较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 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后,被推选在中共中央负总责。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东北做地方工作,提出五种经济成分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驻苏联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等职,配合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领域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发言,批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的错误,主张发扬党内民主,遭到错误批判。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下放岭南,仍撰文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富有创见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