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常规课和创新课教学设计(5年级下)
作者:沈丹丹 编著
出版:宁波出版社 2011.2
页数:218
定价:25.00 元
ISBN-13:9787807437024
ISBN-10:7807437022
去豆瓣看看 第一板块 常规课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4课时)
第一课时 轴对称
第二课时 旋 转
第三课时 欣赏设计
第四课时 设计镶嵌图案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6课时)
第一课时 因数和倍数
第二课时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第三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第四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
第五课时 2、3、5的倍数的特征练习课
第六课时 质数和合数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13课时)
第一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第二课时 正方体的认识
第三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四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
第五课时 体积和体积单位
第六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
第七课时 长方体、正方体通用公式
第八课时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第九课时 容积和容积单位
第十课时 体积和容积的综合练习
第十一课时 整理和复习
第十二课时 单元综合练习
第十三课时 粉刷围墙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第一课时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第二课时 分数和分数单位
第三课时 分数与除法
第四课时 用分数解决问题
第五课时 真分数和假分数
第六课时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第七课时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练习课
第八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九课时 分数基本性质的练习课
第十课时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第十一课时 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第十二课时 约 分
第十三课时 约分的练习课
第十四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第十五课时 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第十六课时 通 分
第十七课时 通分的练习课
第十八课时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第十九课时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练习课
第二十课时 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整理和复习
第五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第一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二课时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第三课时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四课时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课
第五课时 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第六课时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算法
第七课时 分数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
第六单元 统 计(3课时)
第一课时众数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三课时 综合应用——打电话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2课时)
第一课时 找次品
第二课时 找次品的练习课
第八单元 总复习(4课时)
第一课时 因数与倍数的复习
第二课时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
第三课时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四课时 统计和图形
第二板块 创新课教学设计
1.长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与正方体单元复习
3.分数的意义
4.分数与小数
5.因数与倍数总复习
沈丹丹: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浙江省特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20余年,在《教育探索》、《小学数学教师》、《中小学数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3本,主编教学参考书20余本。应邀为宁波市各区、杭州、温州、嘉兴、宁海、象山等地的小学骨干教师上数学示范课,作儿童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等专题讲座60余场。
弹指一挥间,从2001年秋开始使用新课程实验教材至今已经有10个年头了,全国上下围绕实验教材的有效使用举行了许多教学研讨活动和教师培训。教师在课改实验中学习、实践、反思,不断深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认识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教师努力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课改所提倡的理想的课堂教学尚未真正实现,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是一些新教师和农村、偏远地区的教师解读教材不深、把握教材不准、设计教学预案草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说来,好的教学设计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教学设计不到位,就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著名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说的,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毕成。
比价列表